宗教融合惠香江 由治及興新篇章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升旗隊在黃大仙祠參與升旗禮。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於11月29日至30日在嗇色園黃大仙祠舉辦宗教中國化香江論壇暨香港六宗教思想交談會。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釋寬運、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脫瑞康、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王家輝、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六位宗教領袖聯合發表「香港六宗教領袖宣言」。對國家推進宗教中國化,加強宗教文化國際交流,對外說好中國宗教故事,深表認同及支持。六宗教領袖代表及成員、海外與內地學者等逾百人出席,就宗教中國化的課題進行交流。

 

▲宗教中國化香江論壇暨香港六宗教思想交談會在道教黃大仙祠舉辦。

宗教開放包容 文化交流融合

本次論壇,設「傳承中華文化與系統推進宗教中國化」、「宗教的開放包容與文化交流融合」、「宗教對外交流的途徑、方法和人才培養」三個分議題,來自海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逾三十位專家學者與宗教界代表交流研討推進宗教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實踐經驗及在港落地等。

中國文化對宗教相對開放包容,為宗教交流提供了良好基礎。香港宗教種類和信徒眾多,各宗教和諧共處,向世界展示各宗教存異求同的典範。釋寬運法師表示,佛教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由於具備開放包容的特質,在交流互鑒中獲得創造性的融合發展。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城市,各種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和平共處、彼此尊重,實現真正的多元宗教共融。放諸世界,在今天宗教衝突不斷、排外主義盛行的社會,能夠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包容不同宗教的地方並不多見。

 梁德華道長表示,香港六大宗教以自身的教規、教義導人向善,既積極推動自身宗教文化,又努力融入或推動發展中華文化。道教強調多元、包容、求同心、存殊異,香港道教始終與其他宗教和諧共處、溝通合作,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全國政協委員陳謳明大主教認為,不同宗教與文化都是來源於同一根本,縱然在歷史和現實上實在曾有各種衝突與矛盾,但都無法否定我們是同一個人類群體,我們要用各自獨特的方式期望探尋如何在此世界達至人與人、人與萬物的終極福祉。

香港各宗教秉持「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精神,天主教香港教區宗教聯絡委員會主席周景勳神父表示,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禮讓,共融不爭,積極開展宗教及文化對話交談,並肩攜手造福社會,喚醒人的心靈,教育培養青年,這是上主敬天愛人的展現。

孔教學院常務副院長湯偉掄指出,香港六大宗教的交流,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包容性,增強了社會各界對宗教多元融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正是儒家思想「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理念的現代呈現。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歷來崇尚海納百川,慈柔平和。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明心道長提出,陰陽互抱的太極圖式象徵道教對差異性的包容胸懷和對他者的尊重理解, 「不齊而齊,道通為一」是道教面對宗教融合的基本理念。

▲宗教中國化香江論壇暨香港六宗教思想交談會在港舉行。

 文明互鑒 推進宗教中國化

香港六宗教和睦友愛,每年持續對話、分享,屬國際上獨有。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義務總幹事馮少雄長老提到,世界宗教衝突頻繁,在安定的環境和基本法保護下,香港的宗教才得以蓬勃發展。

早在1978年,香港就成立了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座談會由六宗教的代表性團體組成,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天主教香港教區、孔教學院、中華回教博愛社、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及香港道教聯合會,每年舉行新春團賀、慶祝祖國國慶等活動。

釋寬運法師表示,香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宗教之間透過參與公益服務和開展社會善業,團結合作一直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香港六宗教合作的模式,正是建基於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和諧精神,香港的例子,正可引證推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乃至促進世界和平,都有重要作用。

各宗教在中國都有不斷「中國化」的歷史經驗,且在不同宗教、地區和時期有不同內涵和特徵。浙江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求是特聘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梁永佳表示,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這樣的交流機制,承襲宗教古老智慧,培育相處之道,呼應國家戰略。成功的大型文明和制度宗教,都善於容納內部的異質,並通過回到自身文明根本命題的方式,探索推崇的最終極、最高級狀態。

在中華回教博愛社屬下學校中,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升旗隊首次在黃大仙祠參與升旗禮。中華回教博愛社副主席張大恩說,他們早於2021年已採用中式步操升旗訓練,至於其他小學及幼稚園亦舉辦多項體驗中方、西方及不同族裔文化交流融合活動,學生自小了解不同國家習俗,族裔文化,從而促進種族融合精神,對個人成長發展都有更佳體會。

張明心道長表示,我們要繼續發揚宗教和諧的優良傳統,加深宗教友誼,共同推動宗教事業健康傳承,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宗教力量。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釋印順法師提到,佛教中國化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推進於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走深走實的現實土壤,體現了中國佛教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襟懷氣度,彰顯了中華文明與時俱進、交相輝映的時代風采。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主動適應了中國社會的政治環境,實現了佛教義理、僧團制度和信仰等的中國化。

 

▲來自海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逾三十位專家學者與宗教界代表舉行交流研討。 

宗教對外交流 減少身份界限

宗教能力的提升,不應脫離社會整體教育和科學精神的建設。在論壇上,多位嘉賓分享了各自領域的見解,大家探討宗教團體與世界互動的多種方式,解析宗教組織如何參與聯合國體系,強調宗教聲音在降低衝突中的重要性,宣導宗教積極參與社會話語和實踐,減少身份界限。有與會者指出,宗教對外交流應以人為中心,而非僅限於理念的交流。真正的交流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非單純的概念傳播。

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文化商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總監宗樹人表示,在宗教社會學中,我們常使用現代西方國家的宗教概念,但它未必適用於中國。中國式宗教的特點之一是包容性,不僅限於過去的傳統,而是仍在發展並接納更多宗教信仰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維護了各自的獨立性,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共同建設。在國際視野下,中國式宗教可為全球文明的發展提供借鑒,吸引世界學習與效仿。

陳謳明大主教強調,聖經說,若是可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我們要珍惜這一切,在多元中學習共融,在不同文明中相互鑒賞。希望我們宗教界攜手合作、繼續努力,讓我們人類這「命運共同體」能夠安享太平,幸福繁盛。

(資訊來源:《文匯綱》)

  • 首頁
  • 電話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