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本社概覽 > 本社概覽

愛國愛教、熱心公益的回族企業家脫維善先生

[URL]c7a7c57626a415afc53ecab7e8540fa1.jpg

脫維善先生(1919年-1990年)是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前主席、全國政協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他一生愛國愛教,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和回族教育事業,在加強香港和內地的經濟合作,加強香港和內地穆斯林之間的友好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一.奮發進取,艱苦創業

脫維善先生是廣東省番禺縣人,1919年12月18日出生於廣州,自幼居住在廣州市回民聚居的大南路南勝里。後隨父入往港,就讀於嘉道理學院(俗稱摩羅學院),18歲便自立謀生。最初在香港淺水灣酒店車房任職,後調到香港大酒店車房。抗日戰爭爆發返穗,直至抗戰勝利,重往香港,服務於建成公司(經營百貨業),任高級職員。建成公司後擴展成立萬成公司,脫先生因工作勤奮,被擢升為兩間公司的經理。1957年,脫先生另謀發展,獨力創辦香港服務公司,經10餘年努力,該公司從開辦初期只有員工20餘人,逐步發展成為有員工700多人的清潔服務機構。1973年,脫先生接受香港置地公司和怡和洋行為股東,共同發展,公司改稱至誠服務有限公司,脫維善先生任主席、董事長、業務更蒸蒸日上。現全公司已有員工近3000人、成為香港最大的清潔保養服務集團企業。脫先生還設立香都地氈有限公司、至誠滅蟲專業有限公司等配套服務機構,兼任主席、董事長等職。經過在商界20多年的努力,脫維善先生在香港工商界日漸嶄露頭角。

隨著我國的開放改革,脫先生開始在內地投資,首先在深圳設志試清潔衛生服務公司,在蛇口設致誠服務有限公司,兩公司均發展成為目前國內清潔保養行業中最具規模的企業。1988年,脫維善先生以年事漸高,提出退休,但由於脫先生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至誠公司董事局極力挽留,仍擔任集團公司的中國業務總裁之職,為促進和大陸的業務交往而繼續努力,直至1990年不幸病逝。

二.熱愛祖國,熱愛香港

脫維善先生雖長期生活在香港,但一向熱愛祖國。自我國改革開放,他便積極在內地投資,除了在深圳及蛇口分別設立服務公司,致力於協助內地搞好投資環境,開辦深圳特區提供了700人就業的機會外,還大力支持內地培訓清潔保養人才。同時他又在湛江投資養蝦業等,後期曾籌劃在廣州獨資開辦清真飲食業,以滿足廣州回民飲食習慣上的特殊需要,惜因故未果。

脫維善先生的愛國表現,還反映在他曾多次在一些國際性會議上客觀地向外界介紹我國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以澄清國外一些人士對我國宗教政策的某些誤解。如1978年7月,他以香港國際伊斯蘭協會會長及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的身份,代表香港參加在倫敦舉行的國際伊斯蘭研討會議,當時有28個國家和地區的伊斯蘭教代表近百人參加。當日本國代表發言,提出中國清真寺主麻日沒有開放給穆斯林禮拜的說法時,引起到會代表議論紛紛。脫維善先生即席發言,以他曾兩次回國參加國慶和觀光的沿途見聞及各地清真寺開放情況等為例,說明“中國當局對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一向是極自由的”,使與會代表恍然大悟。不少代表,特別有一位來自吉達(JEDDA),的Ali Kettani博士對脫發言很感興趣,要求脫先生將在中國大陸參觀的所見所聞作更詳盡的敘述,並表示“倘若外國教胞不找尋事實真相,只憑道聽途說,是很不妥的”。博士還提出,今後應找機會加強與中國的聯系。

1979年,東南及太平洋地區伊斯蘭傳教會成立,脫維善先生被邀請參加成立大會及以後多次召開的年會。會上,每遇到有代表對中國穆斯林的不實報到時,他都以自已的親身經歷去駁斥。如此年復一年,終使這一組織的成員,對中國穆斯林現狀的了解有所改觀。故在1982年的年會上,利比亞、日本、馬來西亞的代表都能正確報道或評價中國穆斯林的情況。脫先生在該年會上,也做了題為《穆斯林在中國之近況》的報告,暢談他多年來先後回國觀光七八次,足跡遍及回民聚居的西北、華北及華東等地的感受,還特別介紹到他曾和謠傳已被迫害致死的馬松亭大阿訇親切會面的情景,最後他總括地說:“我相信今日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是無疑的”。

他兩次會議的發言,在內地參觀的見聞觀感。都在博愛社的社刊及香港中國回教協會所辦的刊物上發表,以廣為宣傳。

脫維善先生不但熱愛祖國,也熱愛香港,他認識到祖國與香港休戚與共的關係。作為香港居民的他,既曾為香港的過去做過貢獻,更關心香港的現狀與末來,並付出了不少心血,如70年代,他有見於香港社會靡靡之音充斥影響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為改善社會風氣,他獨力舉辦了香港首次正風歌曲比賽,這活動很快便在港九各所學校開展,愛到廣大師生的歡迎。為加強對青少年教育,他在社會上大力提倡德育。作為香港伊斯蘭英文中學的校監,他在1990年參加香港學校研討會,極力提倡學校應重視德育教育,一再宣傳“五行孝為先,五育德為首”的道理。為發揮香港各宗教團體服務社會、造福群眾的作用。1978年,他積極支持發起組織六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孔教)領袖座談會,共同為導人向善,推動社會公益事業而努力。1986年,六宗教組織了國際和平年祝願大會,盛況空前,以後又響應聯合國國際兒童年等號召,開展各項有益於香港社會的活動,脫先生還曾擔任鐘聲慈善社名譽會長、港九大廈聯誼總會主席、反暴力罪行委員會主席等,為香港社會的穩定,為維持香港美好形象而不遺餘力。

脫維善先生對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抱著積極態度,對香港的未來和祖國的前途充滿信心。在香港移民潮高漲時,他和有關人士組織護港活動,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一再呼籲香港人應留在香港以維持香港的繁榮。1986年他在香港伊斯蘭英文中學學生畢業禮上講話,一方面呼籲一些意欲移民海外的專業人士能改變初衷留下來繼續為500萬港人服務,另一方面又殷切期望畢業學生都能本著“生於斯長於斯”的精神在香港服務,即使決定赴外國升學的學生也應立志學成回國,為香港的安定繁榮盡一份力量。他經常強調,香港的繁榮,是與祖國息息相關的,令後必須加強中港兩地的聯系、合作。香港需要祖國強有力的支持,同樣,香港亦需要為祖國的富強做出相應的貢獻。他認為把香港的經濟搞好,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是實現港人治港的前提條件。在民主體制方面,他主張應該按照循序漸進方針,以逐步銜接《香港基本法》。

脫維善先生是《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在《基本法》制定過程中,他提出過許多寶貴的意見。為此,他光榮地被邀請到北京參加《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儀式。我國國家領導人對脫先生的愛國熱忱也非常敬重,1988年他回國觀光時,曾受到當時的國務院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三.獻身宗教,終生不懈

哈智脫維善熱愛伊斯蘭教,為香港伊斯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他在1951年當選為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後,第一件大事是著手擴建博愛社,將博愛社原有的兩層木樓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四層樓宇,使華人穆斯林有了禮拜、聚會的地方。他對開展社務活動苦心孤詣,接任後為解決該社資金不足的困難,採取了各種措施。包括向香港政府申請博愛社為慈善機構,使該社得以豁免繳納各種稅項。又轉購新的物業,以增加租值收入等。通過開源節流,增加了博愛社的資產,有了開展各種活動的經費,從而促進社務的發展。他還創建了博愛社福利中心,主理清真寺飲食,為教胞生活提供方便。由於他對該社有卓越貢獻,故近40年一直連任該社主席,直至歸真。

哈智脫維善不但關心中華回教博愛社社務的發展,對香港整個伊斯蘭事業亦極為關注。如1979年,香港政府為興建天橋,決定將跑馬地回教墳場禮拜寺拆去,但又不另撥地重建。當時,全港穆斯林都認為香港政府做法不合理,以脫維善先生為首的中華回教博愛社執委立即向政府提出抗議,申請撥地重建清真寺。迨後,香港政府就此發表了憲報公報。有豐富社會經驗的脫先生,從憲報中所提“倘若一個月內,沒有反對該項決定,即依照原定計劃進行......”的一段話,領悟到必須在一個月內向港府提出反對意見,申請撥地事尚有一線希望。他即備文呈送港府,同時聯合香港中國回教協會、回教婦女會各團體配合具函,並由博愛社發動全港穆斯林簽名反對港府拆遷回教墳場禮拜寺的決定。脫先生為爭取社會各方面支持,又將情況具函向立法局、行政局陳述,請求兩局議員主持公道。經一再力爭,終於促使香港政府重新研究,最後同意把位於愛群道的一塊4800平方尺的土地免費撥還,作重建清真寺之用。該地當時市值4000萬港元,後興建為愛群道清真寺,為香港中外穆斯林提供了一個地點適中的禮拜、聚會場所。

1983年,香港興建九龍清真寺,脫先生積極參與,擔任該寺籌建委員會主席,清真寺建成後,任管理委員會委員。他為興建這座東南亞地區最具特色的清真寺,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為此,他深得香港穆斯林及各方人士的愛戴,並曾任香港國際伊斯蘭協會會長。

四.興學敬老,熱心公益

脫維善先生熱心公益事業,為香港穆斯林做了很多實事,在他剛就任博愛社主席時,該社已有義學之設,但因是私立,經費困難,靠校董及熱心教胞按月捐款維持,脫先生為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向香港政府申請,把私立博愛社小學改為政府津貼學校。緊接著便從充實師資力量、增加學校教學設備等入手,使學校得以進一步發展,教育質量顯著提高,為香港社會和回族同胞培養了不少人才。

脫先生有感於興辦教育的重要,1968年,向博愛社建議並經執委會通過,作出建立香港伊斯蘭英文中學的決定,脫先生親任建校籌委會主任委員,在當時資金匱乏的情況下,憑著他的毅力,和全港穆斯林的支持,經多方奔走,終獲香港政府批准撥地在雲景道新建中學,又經各方努力,自籌得建校資金40萬元和政府免息貸款160萬港元,於1970年6月,香港伊斯蘭英文中學終於勝利建成。脫先生也因在建校過程中勞苦功高被推選為第一任校董會主席兼校監,以後又連選。連任,脫先生生前對學校備極關懷,從確定教學方針至師資配備、設備購置等,都一一親自過問。他經常在學校各種慶典上發表演說,勉勵師生員工努力進取,並就社會現狀陳述個人見解。在脫校監的悉心關懷下,伊斯蘭英文中學,在社會上享有一定聲譽。1972年該校被批准為政府津貼學校,成為東南亞唯一的一所伊斯蘭英文中學,歷屆畢業生服務於社會亦多有所作為,表現良好。

1980年,脫先生為使博愛社更好負擔起培養和教育人才的責任,又向教育署申請,先後在屯門友愛村建成伊斯蘭小學與幼稚園,1989年再在青衣長安村興辦伊斯蘭博愛幼稚園,脫先生不辭勞苦,同時擔任博愛社所屬中學,小學和兩所幼稚園的校監,經常到各校巡視,具體指導,使各校,園均取得一定的成績。他還計劃在其它新村區繼續申辦學校,為教育後一代盡更大力量,可惜壯志未酬,令人惋惜。

脫先生不但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還關心老人福利事業,每年都參與博愛社主辦的敬老活動,向老人捐贈禮物,又與熱心回胞共同在石澳籌備開設一座老人中心。對大陸年老回胞也很關心,如曾在穗舉行過敬老活動,設宴招待年屆古稀的回復老人,贈電視機,錄像機給廣州回族老人之家,向老人院中的回族老人送慰問金。此外還捐款修茸廣州走馬崗回族墳場,大力支持重建肇慶清真寺,贈送電化教具給廣州市回民小學,捐款贊助成立廣州回族教育基金會等。他關心社會公益,積極為穗港等地回胞謀福利,深得穗港回胞敬重。

五.愛國愛教,後人景仰

脫維善先生的一生,是奮發,進取的一生,他自小勤奮,憑藉個人努力,白手興家,從一般員工,經過十年拼摶,逐步發展成為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為香港回族同胞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

他生於憂患年代,成長於祖國多難之秋,歷經戰亂,故常存富國之志,他認為根據伊斯蘭教條,每一個穆斯林都應既愛教亦愛祖國。為了富國強民,他不但個人在內地投資興辦企業,還在各種場合,倡議各國富裕的穆斯林。到我國投資設廠,以增加中國穆斯林就業的機會,支持中國的四化建設事業。在參加各種國際性會議時,他實事求是地報導伊斯蘭教在中國發展的狀況,促進了世界各國穆斯林對我國家教政策的了解。客觀上起了大陸穆斯林與世界穆斯林相互溝通的橋梁作用。他在晚年,更關心祖國的統一大業,對香港的繁榮、穩定,為香港的平穩過渡,回歸祖國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這些都充分表明他熱愛祖國,渴望旱日結束香港的殖民統治地位的熱忱。

他一生熱愛伊斯蘭教,在繁忙的商務之餘,仍竭誠為宗教效力,這和他的家庭影響是分不開的。他的父親脫舜臣先生是熱心教務的鄉耆,一生篤信伊斯蘭教。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脫先生對宗教非常虔敬,也極關心伊斯蘭事業的發展。他被選為博愛社主席後,即秉承前輩夙願,四十年如一日,與全社同仁努力拓展社務,使博愛社在香港的社會地位與日俱增,他對香港伊斯蘭教界所發生的大事也不遺餘力參與,終使他成為香港伊斯蘭教的代表人物,並使伊斯蘭教在香港宗教界享有較高聲譽。

脫先生主持博愛社會務最突出的貢獻是,以其遠見卓識,積極興辦教育,使博愛社從原來僅有經書小學,形成從幼稚園,完全小學至中學的教育體系。這樣,回民子弟可在博愛社所辦的各級學校中受完中等教育,對提高香港回族的文化素質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少回民子弟,以後還得以深造,取得較高學位,成為各方面專門人才。故香港回族人才輩出,改變了他們的先輩因不諳英語致職業低微的狀況,提高了回民在香港社會地位,脫先生和博愛社歷任執委在培養人才方面是有很大貢獻的。

脫維善先生為宗教和本民族的發展竭盡全力,堅持不懈,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長期生活在殖民地的香港,受著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面對變幻無常的國際風雲,但他能始終如一,旗幟鮮明,堅持愛國愛教,這種精神深受後人景仰。在他歸真後,各方唁電都對他的業績有高度的評價,摘錄其中部分可見一班。如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電文稱,“脫維善先生是位愛國愛教的穆斯林社會活動家。他在團結香港各界人士,為興辦宗教公益教育事業竭誠盡智,在增進香港與伊斯蘭世界和內地伊斯蘭教界人士的友好聯系,以及為香港回歸祖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績顯著,深受海外有識之士讚賞,脫先生不愧為香港穆斯林之楷模”。前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姬鵬飛同志的唁電中,也高度贊揚了脫維善先生,而且表達了許多電文中重復的一句話:「人們將永遠懷念他」。最後,謹以一位香港青年獻給他的挽詩作為結語,「愛國愛教赤子心,任勞任怨信仰真,穆民弟兄情誼重,攜手並進舉世欽。」

(本文撰寫過程中,承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暨脫麗華小姐、哈耀恩、白建中先生、徐錦輝先生提供資料,謹此致謝)。

(作者單位,廣州市回民小學) (責任編輯 馬平)

點擊伊斯蘭之光瀏覽更多內容